布克哈德·冯·哈德
Burkhard von Harder
在3画廊欣然宣布将于9月21日-9月23日参展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这是亚太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摄影与影像艺术博览会,届时画廊将隆重呈献重要艺术家布克哈德·冯·哈德(Burkhard von Harder)的经典摄影作品,涵盖了艺术家在1987-2004年间的七件艺术作品,拍摄对象包括人物、风景、建筑。
“艺术对于每一个人都意味着不一样的东西。也许我有点莽撞和亵渎,但是对于我个人的实践来说,艺术好比针灸。每一次我都不得不到更深的不可见的事物内部去寻找与之相关的神经痛点。”
1954年,布克哈德·冯·哈德生于德国北部叙尔特岛,作为战后的一代,他对于祖国和亲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他曾经说过,“我一直在思考在纳粹时期德国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的困难呼唤,但为了给我的艺术作品提供形式和背景,这是必不可少的。”与普通德国人不同,他没有以选择性失忆的身份逃避作为特定民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残酷事实,恰恰相反,他勇于跳出父辈们的扭捏作态,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用镜头审视人生、历史和苦难,探索作为人的存在所要超然于“原罪”命运之上的关节之点。可以说疼痛是布克哈德无法忘却的记忆,剖析残酷是他的艺术无法回避的主题。
布克哈德对符号学的精通使他发展了一套独有的语言,艺术家将内心情感之源的触动融入到可视的语言中。这次展出的作品代表了布克哈德不同阶段的自我表达,这些表达都源自于他自我而独特的心路历程。例如他在1987-1988年创作的人物系列,《新娘》中的女人不同于传统新娘的形象,她已不再年轻,发福的身体、冷漠又悲伤的表情,据称是布克哈德对其聚少离多的母亲印象的投射;《精神病男人的肖像》一个梳着背头,身穿翻领旧毛衣、灯芯绒裤,身体僵硬,目光涣散面对着观众;《窗边的女孩》中金发女孩站在窗边,衣着鲜艳,场面温馨,却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他的作品给人一种难以面对的彻骨疼痛和深沉的美感, 严峻、冷静、孤独、失落是生活在精神高压下的新一代神经质病人共同特点,布克哈德专注于探索特定历史的时刻萃取,实在是严谨克制地表现隐藏着德意志民族曾被禁忌的社会、个人、文化的沉默。
布克哈德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所谓“个人历史、德国历史”表面,他醉心于东方灵性学和神秘主义,跨越并兼容了东方思考与西方哲学。正值青年的布克哈德看透了笼罩在人性周围黑暗的他,出走印度,为了逃避家庭所带来的阴影,也为在反思语境中求得出路,他从印度的恒河出发,拍摄下那一边是焚烧死者的火葬场、一边是滋养生息的恒河风景。这是他观看东方世界对于生死的哲学后,以生死谈人的存在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和震撼。
布克哈德的童年是笼罩在父亲的阴影下的,父亲的年纪很大,某些方面更像是一个祖父,父母在他出生前就分居了,他的成长实则是在跟父亲不断签订的合同中缔结的。亲情的缺失使得幼年的他对于家,有一种杂糅着抗拒与不可名状的情绪。父亲是家庭的重要象征,也是他不愿触碰的记忆。《旧游乐场》仿佛是他拖着长长的影子,重新站在童年时代里,隐藏记忆中鲜为人知的秘密花园。
童年时代的布克哈德对于父亲只有低声的唯诺和好奇的窥探,这种对父辈威权的低头不仅仅投射在他与父亲的关系里,也投射在他们家族对于纳粹罪行的噤声中。他从家族尘封的历史资料中挖掘到一些令人不安的证据以及其他在这方面的事实,而这些信息与布克哈德一直以来的认知是矛盾冲突,不相符的,他意识到艺术作品的来源,即使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根来进入内在的结构,也是无法超越的。对他来说,这种巨大的努力产生的影像似乎就是一种幻觉。布克哈德是深刻的虚无的,这种虚无源于真诚而坚决的对人类天生的、不可克服的“原罪”反省,他在一生的艺术追求中,得到的答案并不是改造,而是抵抗,以艺术抵抗所有不可见底的黑暗深渊。
关于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影像艺术平台、中国大陆最为国际化的艺博会,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过去几年中,对亚洲艺术影像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亦建立起关于艺术影像媒介最为权威和活跃的交流平台。影像上海保持开拓精神,聚焦国际前沿,以博物馆品质提供诸多版块的全新内容,为亚太藏家、观众和专业人士提供欣赏和发现影像艺术的最佳体验。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参展画廊均通过严格甄选和精心策展,分布在核心( Main ) 和平台 ( Platform ) 两大版块,前者汇集了专注于现当代摄影的国际顶尖画廊,后者则是新兴艺术家和国际画廊的重要平台 。从教科书级别的艺术大师,到活跃在国际摄影和移动影像前沿的艺术新星,逾百位各个年龄层次的优秀艺术家的力作将济济一堂。博览会亦推出『在场』( Staged )、『洞见』( Insights )、『焦点』( Spotlight )、『对话』( Conversations )等精彩特展和公共内容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