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0

云端之“间”~金沙、吕鹏、朱伟新工笔三个展展评 Review of New Gongbi Exhibition

云端读老子。那个表述持续变化的“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哎,这些字好像都不做为“字”发挥作品,却像一个中转站,不断推迟规定,维持意义的开放。在图像方面,好像不偏不倚,我理解为“淡”。这正如同观看朱伟的“开春图”,和吕鹏的“青绿山水”那样,舒展又盛景迭出。~棉布

对于传统与创新,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因为艺术的灵感总是来源于最原始最纯真的地方。在那片地里,一切就都有了共鸣。

2018已是回首,微笑致别。在3画廊在此年底之际,推出三重个展《金沙个展-受胎告知》《吕鹏个展-何以欢聚Party》《朱伟个展-水墨研究课徒》,画廊携三位卓有成就的新工笔画家,给我们以美为食,甚是温暖人心。展览从十二月十五日开始将持续到来年三月五日。横跨冬春,意在承前启后,梳思理绪,衔汇艺史垂名。在改造过的巨大厂房中,精致温存的艺术品与满是时代烙印与回音的宽阔空间,亦如北京冬季中可爱的你我,协奏出一曲精彩纷呈动人心弦的视觉交响。(展览顺序按名称首字母排序)

本展为三重个展,区别于联展以及群展。强调了艺术主张独立性的同时借用时代背景与在3画廊多重空间的联想让三场个展得以超越风格界限,营造出不仅符合市场背景,学术背景同时别具一格的独特展览。同时对于在技法上的传统以及题材上的创新,东方以及西方的经典话题又进行了一次基于艺术家过往语境的个人探索。

展览分布在画廊风格迥异的三个空间中,敦厚且锈迹斑斑的巨大铁门上光线从缝隙中射入,仿佛穿透了一切矛盾的屏障,在地上形成了光之十字架,空间对于光的借用,让人联想到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当手触摸到刻满印记的四壁红砖时,能真切地感到这里曾是中国千万工厂之一,在这样一个相距甚远的元素交汇场所-教堂空间,可以看到吕鹏借巨幅新作《何以欢聚》以及《春山读书图5》等作品对于现代与后现代,文艺复兴,国风美学等一系列文化母题的探索与联想。

《何以欢聚》的尺幅足以说明他在吕鹏个展中的重要性,描绘着12个人物加一只仙鹤一只鸟的Party场面占据了教堂空间一整面墙。画面的布局与选材,显然是在向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致敬,内容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戏谑风格早在马蒂斯《生之欢乐》中就已有显露。同样是聚会,不同于那场严肃紧张的叛徒揭发,《何以欢聚》带来了一场国风梦幻化的戏剧场面。比起达芬奇三人一组的配置,吕鹏找到了新韵律,由左往右高度递减,避免了因对仗而生的呆板,右半部手执团扇的女子悬坐于幕布,轻盈而得意自如,长翅膀的长褂男子处在她的下方,张开双臂弯曲身子,和右边展翅的鸟形成呼应。二者平衡了人物布局的疏密高低,在此可以看到吕鹏的匠心独运。

小眼镜,长马褂,典型的民国着装是吕鹏作品中常见的元素,画家这一个人印记对观者是一目了然的记忆点。长桌上除了水果鲜花还放着文竹,画轴,侠客雕像等物体,细看可以惊喜的发现侠客手中的宝剑却是画轴,他闯荡江湖的依仗并非宝剑,而是笔墨!这也许是吕鹏的自我投射。科班出身的画家用专业的技巧,描写自己包括武侠情结等一系列记忆碎片。画面中大量使用的蓝与红十分经典,借鉴于威尼斯画派对于和谐色彩注重,即使你不去关注画面内容,也会被优雅的颜色而打动。《何以欢聚》中的人们都是颠覆物理定律的,动作具有一种不稳定性,这种戏剧化的肢体语言也是吕鹏的标志性手法之一,相信每个人都会和我一样,从这轻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中会感受到最直接的愉悦与放松。

更如在《春山读书图5》中,人物用脚尖单腿蹲在桌上,与芭蕾的完美平衡异曲同工。吕鹏对于人物戏剧化和平衡和谐的诠释,来自于母语文化语境下的美学和哲学追求,既同于庄周梦蝶超然物外,也同于儒家以和为贵的中庸大同,分宗离派的中国哲学被吕鹏完美诠释在了一方天地之中。《春山读书图》原本作为元代大家王蒙探索时期的实验作品,本身具有一种挑战常理的创新意味,吕鹏利用蒙太奇的手法,把来自不同时空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失重的超现实画面,这种失重感只有当观者将所见内化为实感体验的时候,才会真切的感受到,放佛可以进入一种愉悦的冥想空间,产生无限联想,而和艺术家甚至先哲产生共鸣。《何以欢聚》画在曾一度被视为包装纸的一种传统粗宣上,这也是吕鹏最爱使用的材料之一,近看可以看到宣纸特有的纹理,这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承载着艺术家的灵魂活跃在当代艺术舞台。

吕鹏无论是在技巧还是题材甚至是思想里无处不展示着母语语境下的美学体验,在形式上对同样是古典的文艺复兴艺术的致敬,以及西方现代艺术超现实的借鉴,包括后现代主义有趣好玩的调侃,都运用有度收放自如。

在教堂空间的欢聚之后,延阶而上,脚步与阶梯碰撞发出的咚咚声,好似历史的低吼,穿越时空借着霓虹灯的引导,我们来到教堂空间二层,不同于一层因昏暗宽阔营造出的神秘,这里洁白的墙壁,简洁的空间,貌似更适合一场前卫的艺术祷告。朱伟带来了他的《水墨研究课徒》一系列作品以及《中国日记十九号》等。意在研究并探索,水墨这一源自东方古老却又年轻的形式可带来的新可能性,以及在当今国际艺术舞台的话语权。

唐代张彦远说墨分五色,表明了墨在色彩上可操作性,但是大前提还是处于传统中国画语境。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杜斯伯格便认为蓄意创作的非客观艺术,包括风格派,构成主义,至上主义,是理性抽象,而康定斯基更加具有象征性,具有非主观的作品则是冲动抽象。后来关于抽象表现主义的两种不同模式在1950年代也将有类似的区分:行动绘画是本能的,色域绘画是预先构想的。这些理念,在近代中国对于一些画家在水墨的造型能力以及形式上的突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包括一批留法画家,以及港台画家。在对于水墨的色彩和造型能力加以探讨之后,如何突破水墨作为水墨本身在艺术语境中的表达与运用,以及水墨这一传统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话语权上,朱伟用他的作品给我们以启示。

《水墨研究课徒》的一系列作品中,不变的元素是占据大片背景的红旗以及具有观念性的画面。在抛离媒介的时候,朱伟对于红旗这一物象的元素提取,来源于他军人过往以及对于时下中国社会的关注,是具有浪漫主义人文精神的具象表达。所以当艺术家确立了自己想要表达的理念时,媒介只是一种工具,抛离水墨原有的可操作性,试问它还剩下什么。早在二十世纪初,杜尚就重新定义了艺术,古典时期油画布,大理石,木头总是支配着艺术家的创作,也包括水墨。媒介总是第一位的,只有先具备了媒介,艺术家才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理念。当这一套程序颠倒过来,媒介变成了第二位,艺术家应当确立理念,再去选择媒介。于是水墨变成了为朱伟的红旗而服务的对象,《水墨研究课徒》一系列的作品构成的本展,是对于媒介与理念主客观位置的启发性探索。

在《中国日记十九号》中,军人安详的闭着眼睛,一双大脚底对着观众,以一个十分放松的姿势呈现。而似老照片一般的泛黄痕迹可以说是水墨最自然的特性表达,这一切不仅是朱伟对于经典的致敬,也是一种革命情怀的流露与歌颂。在《开春图十一号》里面无表情的老百姓形象,是朱伟抛弃了个人色彩后,对中国社会的一种客观观察,这是对普通老百姓最有力量的凝练。

在2018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界对于水墨这一元素的回归,不论是学术界还是艺术市场上都十分重视。在2018艺术市场中,成交过亿的艺术品中就有多件近现代水墨作品,足以见到水墨在市场中的牢固地位。朱伟在此之际,对于水墨提出的疑问以及探索,使本展不仅可以作为当代艺术的风向标,更在艺术史层面上颇具意义。

在注视朱伟的大脚几分钟后,我开心的笑了,带着满足走出这一空间,走廊另一头绿色的霓虹灯将我吸引过去,自然的将我代入了三重个展的最后。在月亮空间深绿色的墙面上展示的是金沙的《向大师致敬》系列以及《受胎告知》系列,正如展名,环顾四周,我放佛已经置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某个艺术殿堂。而包围我的似乎是波提切利,达芬奇,阿莱索等的著名作品。

我意识到几位大师的共同点,他们都是佛罗伦萨画派,他们匠人精神极致,甚至会用研究科学的态度来制作艺术。也许达芬奇对于人体肌肉骨骼的研究不亚于一个外科医生。金沙对于大师们的选择,一定能在画中找到缘由。金沙的作品都是画在绢上的,而绢这一材料,自古就是最适合画繁杂工笔画的。绢的渗透性抑制了墨的扩散,更适合线的表达。所以当近看金沙的人物时,衣服的褶皱,自然均匀,排列疏密有致,笔法中足见艺术家的匠人之心。这一认真严谨的作画根源,似乎已经与佛罗伦萨的大师们产生了某种联系。

在看衣袖处,画家的笔,也许就是真实的针线,通过无数次来来回回的交织,出现了可以乱真的效果。而轻如蝉翼,看似透明的头巾不是淡彩的叠加,同样是金沙以笔为针,一根一根描绘出的。可以说金沙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织画。艺术家在技法方面,应该是如同一场苦修,直接的继承了中国工笔画的精髓,同时与文艺复兴大师们产生了共鸣。而在画面上,金沙的色彩总是那么柔和,这里又显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谦逊的哲学话题。金沙的这些作品中,人物是无头无手的。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句话在艺术中同样适用,例如表现主义抛弃真实的色彩来表达情感,塞尚抛弃了传统的透视,颠覆了我们绘画的方式。金沙抛弃了人物的肉体,留下了服装以及残留在时空中的动作,换来的是一种观念和启示,这在观念大于较巧的当代艺术语境下,是对古典可能性的重新发掘,也是引发我们对于可替代性的思考提示。

哲学总是封闭在自己的言说里,它剥夺了手的探索,而处于沉思状态的金沙,却持续着这种冒险。看似他深受文艺复兴的启发,他的图像具体但又轻盈弥漫着灵性,在他提供的猜想式叙事中,同时获胜于美学上的之“间”,像月光一样,事物被贯透,我这么感受。~棉布

本次三重个展的三位艺术家,都是公认的杰出新工笔画家,这场展览,将三种求同存异的艺术风格串联起来,梳理了他们在艺术史中的脉络联系。同时,面对艺术市场对于纸本绢本的需求,以及三位艺术家的作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的续攀升,本展在新旧岁交之际,起到了一个对于市场承前启后的引导作用。观展体验方面,动线策划上,使用霓虹灯做以引导,让我们得以轻松自由穿梭于在3画廊的不同空间,体验一次奇妙的艺术之旅。本身极具趣味的画廊空间,加上三位大师风格不同的艺术大餐,在3画廊在寒冬中献上了一场颇具学术价值与经济参考价值的艺术盛宴。

 

在此致谢特邀学术Juile Segraves对展览的杰出贡献,她作为美国亚洲艺术协会主席,在美国推动新工笔长达30年,并熟知三位艺术家,与他们有家人般的亲密关系

 

作者:李昊,毕业于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现任于在3画廊策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