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润生、林羽龙个展期间,为了对艺术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邀请到两位艺术家进行了一次对谈。两位艺术家更多地从创作角度关注对方的作品,提出疑问,探讨了彼此创作上偶然的契合点。对谈涉及到「你到底想表达什么」的灵魂发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
以下为高润生回答林羽龙的提问。
林羽龙:我关注到您之前的画都是写实作品,但又不是简单的照相写实,画中常见玻璃,表现玻璃表面的反射。能看到您画面中有块面结构的处理。相对于当时更加写实的作品,您是如何从中抽离出来的?
高润生:其实对于现在哲学探讨的「如何证明世界是真实的」这个问题,我一直很感兴趣。以前的画中,玻璃成为表现对象,也是因为玻璃的反光、形成的倒影,能够体现出我对世界真实性质疑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块面表现是当时觉得画着顺手,比较符合我的绘画习惯,但现在想来,也与这种怀疑有关吧。现在的作品更加抽象,脱离现实场景的更多一点,但其实主题还延续之前的「对于现实的怀疑」这个大的主题。虽然我想探讨的是这样一个哲学问题,但我很不希望用艺术去表达哲学观点,我认为艺术最终还是要还原到感受上。
林羽龙:将艺术的本质还原到感受。您是指视觉上的感受还是心灵上的感受?
高润生:我希望能够通过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引起一种思考。虽然现在的画可能比较抽象,但我始终还是想要通过一些现实事物将人带入这种思考。虽然现在的画逐渐脱离了一些生活中可见的真实场景,形式上更加抽象,但能看到我的画里面是有现实物的影子的,并不是一种纯粹抽象。因为主题还是延续之前这个想要探讨的问题,「关于世界的真实性」。
林羽龙:在这一点上我和您有一些相似,都是能在抽象的作品中看到一些现实物的影子,而非完全脱离生活场景的纯抽象。这样一种表现方式更容易引起同感和共鸣。关于您之前的写实作品到现在的作品之间这种微妙的转化,之前对玻璃这种可透光、反光的描绘,我认为是通过视觉直接呈现出来的「真假」去讨论这个问题:玻璃上反射出来的世界,并非实体却也自然、符合常识,由此引发对于世界真实性的怀疑。而现在的作品更多的是非直观的,经由专业训练的视觉和心理转化形成的。
高润生:我觉得这个转化的过程,与我那时候对艺术史和艺术家的表达还不是很了解有关。后来通过阅读了解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以边缘线来表现真实性」,由此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形式。其实还是对于世界真实性的一种思考,我从小学就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当时也和很多的朋友聊过,但是那时候的大家好像都不太感兴趣的样子。
我的线条基础也是源于塞尚这种对结构的关注。我希望通过赋予结构线色彩,来表达对世界真实性的怀疑。用线重塑结构,用色打乱结构,但这一切都是依托于真实形象上的,让人在能辨认出形象的基础上产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