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9

林羽龙作品的市场和定位解读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n Yulong's work on marketing and positioning

无题/ Untitled 2018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70x170cm
无题/ Untitled 2018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30x200cm
无题/ Untitled 2018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20x200cm
无题/ Untitled 2018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20x480cm
无题/ Untitled 2018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70x200cm
无题/ Untitled 2018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20x350cm

在3画廊的双个展——陈文华《口哨》、林羽龙《减》已经于7月29日顺利开幕,展览将持续到9月1日。林羽龙参展作品共20件,展览开幕三天已售出9件,鉴于销售热度较高,我们决定提前带来林羽龙学术和市场定位的分析,更加精准地定位艺术家的市场。

从林羽龙的学院生涯开始,创作就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到他在德国完成硕士学位的时候,视觉语言上的进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成熟度。他的作品虽然多通过简单的具象物品去呈现,但他实际的研究对象远在物品本身之上。他的笔触和色调都显得十分理性和纯粹,通过对具象物品的折叠和切割,解放出色彩和形状来吸引观众走进画面。

林羽龙这种绘画语言的进化,多少都受到了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的启发。上世纪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兴起,一切具体的自然外在物象被简化为纯粹原始的基本元素。而罗斯科正是这个流派最具代表性的大师之一,他的创作生涯也经历了从借助具象元素的超现实主义,向完全抽象的色域绘风格的转变。

在罗斯科颠覆传统表现形式的启发之下,林羽龙把明亮的颜色扩大弥漫到整个画面,层次丰富且明晰。在考虑色彩和谐的同时,林羽龙也考虑到构图的和谐。在抽象的二维空间中,他通过理性的笔触探索着色域的边线。明确、分明的线条界定形状轮廓,造成人们视觉思维上的空间感。再者,色彩的重叠扩宽了画面的空间深度,使人产生对重叠部分空间延展性的联想。

在对色彩、空间和时间关系的处理上,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敏锐度,以及独特而冷静的思考。他画面中呈现出的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表现抽象艺术的基本元素乍看之下显得静止、停滞,但只要端详半晌,就知道事实并未如此。它们是动态的,仿佛会起伏、呼吸,向迎着风的船帆般鼓胀,表达出人们微妙而丰富内心世界。

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极简主义几乎是站在抽象表现主义的对立面上,但在林羽龙的知识体系中,来自这两个流派的启发却得到了巧妙,巧妙的融合。尤其是他超大尺幅作品的呈现中,表现出的惊人的理性和控制。极简主义主张呈现事物的原始状态,而淡化艺术家通过作品对观众主观意识的冲击。这种理念也同时把作品的阐释权更大程度地交到观众手上,让观众自主的解读成为作品观念塑造的最后一个环节。

林羽龙减去了具象事物的表面肌理、真实色彩和结构,保留了他们最基本的体积和质量,使画面拥有更强的可塑性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每层颜料相互叠加而产生的色彩上的随机、渐变和淡褪效果,画面的空间感、呼吸感和时间变化顿时跃然布上。

从艺术家的成长阶段来看,林羽龙还处在借助大师肩膀探索自己的风格的阶段,但可贵的是他并未止步于借鉴这些战后的先锋艺术家,对于静态画上时间流动性的表现,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突破。这一表现方式灵感可能来自于日本摄影大师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1948— )——在扁平而单薄的黑白照片里,通过长时曝光加入时间的厚度。而在林羽龙则通过呈现颜料的自然流动和多层叠加,在二维平面上增加了时间的维度。如果观众在作品前驻足片刻,便能感知到艺术家层层组合的创作过程——精准而不失灵动的变化。

作为一位青年艺术家,林羽龙在二级市场崭露头角的时候尚未到来,但从艺术家的发展路线来看,林羽龙当下职业生涯走得非常稳健——从专业的艺术院校毕业之后,已经有专业的画廊开始代理作品,且在首个个展中表现出不俗的市场反响。这样扎实的开端,也为艺术家日后的成长空间和和市场表现,打下来扎实的基础。在3画廊也将持续助力这样的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砥砺前行!

林羽龙1988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2008-2012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13年10月开始,就读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造型艺术学院,雷尼.霍夫曼教授班级。现生活在德国卡尔斯鲁厄。曾分别获得第十二、十三届卡尔斯鲁厄造型艺术学院,弗莱堡分院学院奖;获德绍第八届 Heise Kunstpreis奖。